1、应该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对于那些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例如批量性、批次性不合格产品;造成严重影响的顾客抱怨;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产品在研制、试验和使用中出现的故障等),组织应认真分析原因,针对消除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否则不合格问题会再次发生。
2、确定的不合格原因是否正确
有些组织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到位,不正确,不是产生不合格的真正原因。例如:某组织的一位车工加工一批零件,共10个,结果全部不合格、报废。该组织对此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原因分析是:操作人员看错了图纸。这个原因是产生不合格的内在原因吗?看错了图纸只是产生不合格的表面原因。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看错图纸,是这位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质量意识差、还是这位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低,不会看图纸。另外还就应从生产过程控制上找原因,是否实施了首件检验制度,首件检验制度是否有效等。
3、所采取的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组织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不合格产生的真正原因,应能起到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作用。有些组织对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只是“纠正”(只是对不合格的一种改正,一种处置),而不是“纠正措施”(这种情况在审核中经常发现)。例如,某组织在内审中发现有的测量仪器未按期进行校准,对该不符合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将这些仪器送去计量。显然,这种措施只是“纠正”,而不是“纠正措施”。
有些组织对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消除不合格的原因,不能起到防止再发生的作用。例如:前面提到的一位车工加工的10个零件全部报废的问题,组织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操作人员下次注意仔细看图纸。这个措施没有针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如果这个操作人员下次还不注意看图纸,类似的不合格岂不还会发生?所以,这样的纠正措施不能起到防止重复发生不合格的作用。组织应针对不合格产生的真正原因采取措施。如果是操作人员质量意识差,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不合格,应对操作人员批评,加强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地教育,并按经济责任制进行处罚,使其吸取教训。如果是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差,不会看图纸,应对该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或调离该工作岗位。同时,应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严格有效地实施首件检验制度。
资讯来源:磷系阻燃剂 供应商 扬州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