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增氧原理:在养殖水体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能使养殖水体中氧的饱和溶解度增大。根据水合物形成理论和双膜理论,由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在水体中水-氧合物一般首先在气-液界面形成,然后慢慢从气相向液相扩散。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体中,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水溶液中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胶束中溶解有大量的氧气,这样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水-氧合物的形成不仅可以在气-液界面发生,也同时可以在水体内部发生,降低了水-氧合物形成时间,提高了氧在水体中的溶解度。
常规水质改良剂中,我们往往会使用到大量的絮凝剂,如硫酸铝钾、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等,存在用量大、效果不稳定、形成二次污染等弊端。目前聚二乙基二甲基氯化氨、聚氨、聚丙烯酸钠和丙烯酰胺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已在逐步替代上述传统净水剂。
国内广泛采用的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是聚丙烯酰胺系列的产品,聚丙烯酰胺是一种线性的水溶性共聚物,改性后制得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固体粉末,易溶于水,有很强的吸湿和絮凝作用,属线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带有正电荷,可使悬浮的有机胶体和有机化合物有效絮凝。
其絮凝机理为:长链高分子与污水中固体颗粒表面(一般呈负电性如粘土)发生多点吸附;高分子链很长,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固体颗粒上使它们桥联在一起;吸附了几个固体颗粒的长链分子,相互还可通过共同吸附固体颗粒或互相缠绕而彼此桥联在一起,形成絮凝团块(或团粒)。
在高密度养殖水体中,由于投入大量饲料,往往会在水体表面形成一层油膜,阻隔了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油膜逐渐卷缩成油珠被水流拖离、滚动、集中至下风口处。表面活性剂用量较大时可使其乳化、以微粒形态悬浮于水体中,可消除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