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功能性小品种,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总的品种数量与发达国家和工业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全行业共同努力、创新攻关,开发新品种,进而补差距,赶上发展,适应需求。
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材助剂发展较快,周期较短,如以TPEG、HPEG、MPEG 等聚羧酸为主体的聚羧酸型减水剂,2015 年产量达到了320 万吨左右,乙氧基化单体产量接近100 万吨,以AOS 为主体的发泡剂、分散剂等建材助剂也达到了万吨级。伴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和需求的发展,国内相继开发了重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磺酸盐、石油羧酸盐等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3.5 万吨/年,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石油开采。
在工业清洗方面,也陆续研究开发了一批专用的工业清洗用表面活性剂,特别是它的高耐碱、耐酸和耐盐性能,使其应用快速发展。如应用于钢铁行业、电镀行业清洗的高耐碱表面活性剂FC-06,用于电子工业的FC-41 系列表面活性剂、用于石油行业的高耐盐表面活性剂醇醚磺酸盐等。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介质中不带电荷,但是一般含有高度极性的组分,如聚氧乙烯基团。 两性表面活性剂根据溶液的pH,可带负电荷或正电荷。
在低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是非缔合的单体。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会形成自组装现象,从而导致单层膜结构或胶束形成。 形成胶束的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胶束的特性可通过表面活性剂分子化学结构的细微变化或通过改变分散相的条件进行控制。 众所周知,pH、离子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可影响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粒度和形状。 在某些情况下,胶束的粒度可能受到烷基糖苷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