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s)是表面活性剂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它是由微生物所产生的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多数由细菌、酵母菌、真菌(霉菌)等产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依据他们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来源可分为糖脂、脂肪、多糖蛋白质络合物、磷脂和脂肪酸或中性脂等五大类,许多微生物都能分泌出生物表面活性剂(见表1)。生物表面活性剂多为阴离子型,其CMC通常在1~200mg/L之间,其分子质量范围为500~1500Da。
研究发现假单胞菌的许多菌属, 包括沟槽假单胞菌属、孔雀尾假单胞菌属、德阿昆哈假单胞菌属、膜状假单胞菌属、小田假单胞菌属、克罗斯韦假单胞菌属等和克雷伯氏菌属、无色细菌属、黄杆菌属、微球菌属等都可以降解表面活性剂,但对于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废水,这些细菌的降解活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积,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目的。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硅藻土、高岭土等。常温下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用活性炭法处理效果较好,活性炭对LAS 的吸附容量可达到55.8 mg/g,活性炭吸附符合Freundlich 公式 。但活性炭再生能耗大,且再生后吸附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而限制了其应用。天然的粘土矿物类吸附剂货源充足、价廉,应用较多,为了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这类吸附剂研究的重点在于吸附性能、加工条件的改善和表面改性等方面。
新一代织物柔软剂大多是含有酯键或酰胺基或羟基等水溶性基团的化合物,极易被微生物分解为C18、C16脂肪酸和较小的阳离子代谢物,对环境损害小。
近年来聚胺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应用到织物柔软剂中来,尤其是低摩尔质量的线性聚胺和可循环聚胺使织物处理后更柔软,可以减少对织物的损伤。高性能聚硅氧烷类柔软剂能降低纤维的摩擦系数,提高回弹性,降低键的刚性、弯曲的滞后作用及剪切阻力,可赋予纺织品华贵的柔软性。另外,它还可降低纤维在剪切时的能量损失。其主要的代表性产品有氨基聚硅氧烷的粗乳液和微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