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混凝效果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用量及水体的污染程度、pH 值等因素有关。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对混凝效果影响至关重要。水中固体微粒的分散和凝聚这是一对矛盾,对于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点使其既具有分散作用又具有凝聚作用,一般来说其水体中固体粒子密度较大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则可起到凝聚作用,超过一定量,则不但不能凝聚,反而起到分散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由性质截然不同的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一部分是与油有亲和性的亲油基(也称憎水基),另一部分是与水有亲和性的亲水基(也称憎油基)。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结构特点使其溶于水后,亲水基受到水分子的吸引,而亲油基受到水分子的排斥。为了克服这种不稳定状态,就只有占据到液面的表面,将亲油基伸向气象,亲水基伸到水中。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际中发现,有些物质的溶液甚至在浓度很小时就能大大改变溶剂的表面性质,并使之适合于生产上的某种要求,如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增加润湿、洗涤、乳化及起泡性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肥皂即是这类物质中的一种。肥皂这类物质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加少量到水中就能把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很多。
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备一定形貌的纳米氧化锌。以Zn(CH3COO)2・2H2O、(COOH)2・2H2O为原料,乙二胺为表面活性剂。在不添加乙二胺的条件下,得到的纳米ZnO颗粒大部分为球形或接近球形的颗粒,粒子尺寸较小且分布均匀,平均直径在30nm左右,没有针状、棒状和短柱状出现;若在同样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乙二胺,得到的是棒状的纳米ZnO颗粒。吴庆生等在PbCl2纳米线的制备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