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浊点能表明其亲水基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能力。相同浓度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EO链越长,其水溶液的浊点越高。这主要由于EO链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EO链越长,形成的氢键数目越多,破坏这些氢键所需能量就越大,因而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完全破坏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间的密切联系。一般情况下,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浊点先下降后上升。这种现象可根据在水溶液中胶束的形状随浓度而改变的观点解释。在浊点达到低值之前,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仅使胶束的数目增加,彼此相互碰撞的几率增大,聚结可能性增加,因此易引起与水相分离,使浊点下降。然后,胶束的形状开始改变,由球状变为棒状,胶束粒子的回旋半径增大,溶液粘度增加,胶束彼此相遇的几率大大降低,导致浊点上升。
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升高。在外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一定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二者形成的混合物的电荷密度越高,胶束间的排斥力越大,从而浊点越高。在相同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外加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时,一般浊点也升高。这也是由于胶束表面电荷密度增大的缘故。因此,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的电荷密度的大小决定了浊点的高低。电荷密度越大,浊点越高。
醇、有机酸等助表面活性剂对浊点的影响也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醇的亲水基可与水形成氢键,限制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化作用,使浊点升高;同时醇在胶束的界面层和栅栏层中增溶,与水形成氢键,胶束总含水量增加,也使浊点升高。醇增溶在栅栏层中,亲水基靠近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空间阻碍及与醚形成氢键的作用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水合能力,使浊点下降。
甲醇、乙醇碳链短,亲水性强,在胶束溶液中大部分溶于水,部分吸附于胶束界面及栅栏层,从而使浊点升高;对碳数大于4的醇,亲水性差,多数增溶在栅栏层中,使浊点降低。对于多元醇,如乙二醇、丙三醇、葡萄糖等,它们的羟基越多,越易与表面活性剂醚键形成氢键,使其水合作用下降,浊点下降。